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意见
来源:本站    人气:6152    发布时间:2008-01-26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充分发挥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渭北城郊型经济强区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战略作为建设经济强区的第一战略

1、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的走人才强区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的发展变化趋势,充分认识我区人才外流严重、关键技术人才短缺、现有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抓好人才就是抓好发展”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着力构筑与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相适应,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高地。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工作方针,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以产业结构和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主题,更新观念,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外部的人才吸引进来,使潜在的人才涌现出来,把我区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富集,专业结构合理,市场开放有序的人才强区,为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在保持人才总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使人才结构逐步协调,分布趋于合理,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能力建设为主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

3、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根据现代国家教育体系和培训机构的职能,加快对我区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评估和整合,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起优势互补、覆盖全区的教育培训机构,形成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4、建立符合发展要求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统筹城乡教育,努力抓好“普九”攻坚和“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办好区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类技术学校,提高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力;抓好继续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继续教育中长期规划,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大投入,支持、引导、鼓励各类人才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活动,将职工的学习活动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和经费保障制度,并同上岗、聘任、提拔有机结合,激励职工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产业,加大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根据财力,发展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的合作,采用办分校及培训点等形式,为我区培养高层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在培养各类人才上形成分工合作、相互补充、协调推进的新格局。

5、以现有人才的培养提高为重点,加大干部培训力度。适应新的要求,逐步建立专门型、实用型、开放型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加强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区委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职能作用,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培训质量。要充分运用电视、网络、广播等手段,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教育培训的核心,进一步增强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实用性和知识性。党政领导人才,要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强化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宗旨观念等根本问题。强化依法行政和市场经济、信息化、电子政务等知识的培训,大力提高科级党政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进一步加大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进一步优化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争取用5年时间使区乡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强化现代企业管理、WTO基本规划等知识的培训,建立适应我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一批创业精神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优秀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要强化科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的培训,倡导支持开展学术交流、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等活动,不断培养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造就一批与我区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进一步抓好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规范对优秀拔尖人才的管理,加大培养推荐力度,使我区更多的专家列入省管、市管专家名单。力争用5年时间,使我区省管专家达到3名,市管拔尖人才达到10名,区管优秀拔尖人才达到20名。

改进干部培训的形式。继续鼓励各类人才参加省内外大专院校开办的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定期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区讲课作报告。采取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中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干部分级分类实施培训,用5年左右时间,将全区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轮训一遍。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累计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三支队伍的其他人员不少于2个月。

6、加快紧缺人才培养。针对我区产业发展特点,科学分析人才需求,抓紧制定我区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政府、单位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培养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每年通过组织推荐与公开选拔的方式重点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乡镇、企业锻炼,到大专院校进修。

7、以增强普通劳动者市场观念和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搞好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立足我区职业技术学校,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加快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培训的投入。继续搞好企业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重视复转军人的专业技能培训。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技能比武、技术竞赛活动,激励各类人才的成长。要制定相关办法,将企业技术能手纳入人才管理范围,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推进企业技师考评制度改革,使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并在全区推行专业技能证书等劳动者上岗资质制度。

8、加强乡土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形成稳定的乡土科技人才队伍。每年区、乡镇及人事、农业、科技、乡企管理等有关部门都要拟定培训计划,面向乡镇企业和农、林、牧、渔等各个行业培养、开发农村的土专家、种养殖能手、农民企业家、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充分发挥其带头致富的示范作用。要制定办法,使农民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乡土实用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坚持农科教相结合,扶持乡土人才成长,对确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要在职称评定、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支持并予以表彰奖励。引导、支持各类农业技术协会、服务站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农村乡土实用人才发挥作用,创新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为重点,全方位吸纳各类优秀人才

9、引进的各类人才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学士以上学位或者中级以上职称。各单位应主动出击,重点引进我区急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熟悉国际国内贸易规则的高层次经贸人才,带资金、带项目来我区领办、创办企业的创业型人才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推行“531”规划,即5年内为乡镇、办事处各引进3名以上本科生,为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引进1名本科生,5年后使我区引进大学本科毕业生达到100名以上。

10、凡引进人才,视不同情况可分别享受以下待遇:

(1)配偶、子女随调随迁,凭区组织人事部门出具的证明办理入户手续。子女就读中小学及幼儿园,可择优选择,免收借读费和择校费。

(2)企业、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引进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放开工资待遇,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度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机制,用人单位可视其职级和贡献大小予以浮动。

11、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广开引才渠道。对引进的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不受单位性质、编制和职务结构比例的限制,由人事部门实行“一站式”窗口服务,直接办理录聘用或调入手续。

应届大学生到我区各类经济组织工作,由人才交流中心代理相关人事手续,给予办理档案转正定级、档案工资调升、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等事宜,其中,国民教育系列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按有关规定办理干部档案转正定级手续。

12、构筑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由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的人才工作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业,弥补我区外向型经济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实施产业和项目带动,积极引进国内外智力。

13、积极做好省上选调应届高校毕业生充实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乡镇一级的接收工作,力争3—5年内使全区所有乡镇机关都新补充2名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的年轻干部。从今年起,到乡镇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成绩突出的每人每年发给2000元生活补贴,由区财政列支。5年后,仍在乡镇工作的上调一档职务工资。

14、实行人才储备制度。对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潜

版权所有:中共铜川市印台区委组织部 运行维护:铜川市印台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地址:铜川市印台区同官路80号 联系电话:0919-4180739 电子邮件:ytdjzx0739@163.com
陕ICP备10202565号 陕公网安备 61020302000121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