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印台专题片解说词
来源:本站    人气:5395    发布时间:2011-07-14

——印台区建区三十周年专题片

    在关中平原向陕北高原的过渡带,有一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铜川市印台区。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相传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巡狩天下来到这里的漆水河畔,见毒龙恶虎伤害百姓,便把一枚大印放到了这里。后来这枚大印化为印台山,印台由此得名。

    这是一块沐浴着春风的土地。1980年,在祖国改革开放的春天里,依托煤城铜川的怀抱,她以县级建制宣告诞生,原名铜川市郊区。

    在跨入新世纪的第十个年头,它迎来了建区30周年华诞。

    这是一块散发着浑厚历史气息的土地。自北魏设县,迄今已有15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旧称同官县,是铜川市的历史起点。

    2000年4月,在建区20周年之际,按照国家地名规范化管理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铜川市印台区。现辖11个乡镇、办事处,面积629.54平方公里,人口23.04万。

    印台,自古为京畿重镇,北依桥山,南俯关中,物产富饶,人杰地灵。

    这里地处渭北黑腰带,煤海百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同官煤业就在三秦大地独占鳌头。

    气候、光照、土壤、海拔等为生产优质苹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全国乃至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的核心区域。跨越两个地貌单元,兼有南北自然条件的综合特征,这里的水泥石灰岩、陶瓷粘土、铝矾土、油页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质高。

    闻名于世的耀州瓷的发源地实为同官。印台区可谓关中北缘资源富集区,这里区位独特,自古是关中通往陕北、甘肃、宁夏的襟喉要道。作为耀州窑的唯一承袭地,陈炉镇的窑火千年不绝,为中外陶瓷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堪称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

    玉华宫遗址是唐初三代帝王避暑行宫和一代佛学大师玄奘译经圆寂之地。

    有“雄关天堑”之称的金锁关被誉为关中北部第一关。

    孟姜女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孟姜女传说中演绎千古传奇的奇女子孟姜女的升仙之处,为全国最古老的孟姜女庙祠之一。

    重兴寺塔,修建于宋代,巍峨耸立。

    镇风寺千佛洞石窟为明代罕见的佛教文化宝库。

    方泉当年为唐太宗李世民御用之泉。

    文庙自清代以来陪伴一代代学子琅琅的读书声,成就了无数心中的梦想。

    在这里,明、清代著名清官寇慎、崔乃镛,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井勿幕,智取华山的战斗英雄路德才,共和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气象学家雷雨顺等仁人志士彪炳史册。

    30年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印台人民,围绕“富民、强区”总目标,锲而不舍,奋力拼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努力打造全国果业强区、全省旅游名区、全市工业大区,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迈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昔日渭北高原上的古老小县,正显现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城郊型强区雏形。

    印台苹果栽植始于上世纪40年代。197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外销苹果生产基地。但规模一直偏小。建区30年来,苹果逐步发展成为优势支柱产业。2009年全区苹果总产达到16.56万吨,实现产值4.45亿元。

    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把发展果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瞄准国内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遵循现代果业发展理念,推动苹果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苹果产业综合效益。力争创建全国果业强区。

    近年来,全区苹果面积以年均3万亩的速度递增。现在全区苹果面积已达30.7万亩,近70%的行政村已成为苹果专业村。以“四项”关键技术推广为核心,全面推行现代果业标准化生产。全区建成各类示范园面积达10万亩以上,印台区标准果园成为全国的典范。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果品包装、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扶持陕西九州、华圣、铜川三联、明瑞果汁等深加工和储藏企业不断壮大,苹果业配套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苹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苹果产业成为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周陵农业科技园区的陕西大匠农科集团、哼瑞种猪等20余家农业科技企业辐射带动效应,积极发展烤烟、蔬菜、核桃、花椒、花卉、养殖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区发展烤烟1万多亩,蔬菜1.38万亩,核桃、花椒等干杂果18.8万亩。建成养殖专业村7个、1000只规模以上养鸡场36个,100头规模以上养猪场46个。形成了果业型、种养型、兼业型等多轮驱动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农民增收的多路并进。

    建区之初,全区仅有市上下划的坩土矿、五金厂、水暖器材厂、钢铁稀土合金厂等6家企业及乡镇集体经营的农具厂、机砖厂、小煤窑等。而且长期以来,煤炭采掘一业独大。

    区八次党代会响亮提出“工业强区”战略,明晰“稳定煤炭、扩大建陶、提高化工、突出加工”的工业发展思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项目促发展,力争变工业短腿为长腿。2008年,又审时度势,在“两坊”工业园区的基础上筹建省级工业园区——顺金工业园区。

    如今,全区工业企业达15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顺金工业园区储备用地740亩,入驻企业50多家。以煤炭及煤炭深加工、铝产业链及铝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农业产业化、建陶业及医药化工业等产业为主的四个10亿元产业集群区已初见端倪,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作为历史上的京畿要地,地处陕西北线旅游中轴线上的印台,文物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境内有价值的历史文物点达348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一独具特色的优势,历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印台区就首先揭开了玉华宫开发的序幕。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大开发、大开放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启“旅游兴区”战略。以建设全省旅游名区为目标,以陈炉古镇为龙头,大兴旅游产业,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撬动第三产业的腾飞。

    以全新的视角,向全国推出陈炉古镇。陈炉窑址被纳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陈炉耀瓷烧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炉古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耀眼的四大“金字招牌”。在陈炉古镇这一龙头的带动下,马莲湖生态休闲游、周陵农业科技观光旅游、郭秀明故里红色教育游、姜女祠历史文化游、金锁自然景观游等特色旅游不断升温,印台旅游已成为陕西北线旅游的新亮点。

    30年的探索与奋进,印台已迈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9.21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0.60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600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是1985年的近1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339元和3806元,分别是1980年的42.6倍和57.6倍,双双位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30年来,全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民生工程深入推进。

    建成科技创新服务机构17个,获科技成果奖27项、科技进步奖32项。 1999年、2000年,印台区先后被评为全省和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

    全区兴建中小学160多所,1985年普及初等教育;1997年,“两基”工作提前实现省政府规划目标;1998年、2001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

    建成区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宣传文化中心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镇办和村组、社区都建起文化活动站(室)等阵地。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达99.8%。

    城乡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全面形成,跨入全省“降消”项目工作先进区和“新农合制度建设先进区”行列。计生工作率先实现“三为主”,2008年被授予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

    林业、水利、交通等事业一路高歌。印台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区)和陕西省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到2009年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4.2%,

    30年来,累计投入3610.12万元,兴建骨干区域供水工程78处,总有效灌溉面积达2.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2.8平方公里,解决了农村8万余人的饮水困难。

    出行难极大改观。铜黄高速、210国道、305省道贯穿区境,全区公路总里程达822.16公里,实现了所有乡镇、行政村晴雨通车。

    扶贫和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68个,帮助9500名的低收入人口实施了脱贫。形成了涵盖“五保”供养、城乡低保、灾民救助、大病医疗、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

    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累计达10.8万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6400余个,劳务输出19.4万人次。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连续多年实施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粉尘治理、水污染治理和扰民噪音源治理,成效显著。特别是2006年启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以来,基础设施得到突破性发展,使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改观。

    平安建设成果丰硕。2009年,全区公众安全满意率,在全省24个区中名列第一。

    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印台区委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主线,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使这块热土上涌现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郭秀明,“党员三兄弟”王长春、王长明、王长新,亲民法官胡振华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和时代典型,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印台精神。2007年印台区被省委命名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

    30年的奋进,印台人乘风破浪;30年的磨砺,印台人自强自信;30年的拼搏,印台人激情满怀。一次次创造时代的辉煌,一次次谱写壮丽的诗篇。

    30年,记录着建设者的辛勤奉献,也熔铸着历届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艰苦创业的心血和汗水。

    30年,正值而立。30年是一个新的起点,“十二五”蓝图已经绘就,创造了辉煌历史的印台人,一定会创造出新的辉煌。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印台儿女将吹响新的进军号,开始新的征程,迎来更加富裕、和谐、文明、美好的明天。

版权所有:中共铜川市印台区委组织部 运行维护:铜川市印台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地址:铜川市印台区同官路80号 联系电话:0919-4180739 电子邮件:ytdjzx0739@163.com
陕ICP备10202565号 陕公网安备 61020302000121号
分享按钮